關於研究,我還是想落實在教學中

我大學讀的是中文系,研究所念的是華語教學,從文學的領域跨入教學,也逐漸體會理論和實務的差異。

開始做研究以前,我只有幾年的家教經驗,面對小孩頑皮或鬧脾氣的時候,也只能憑自己的個人經驗來化解,更遑論是使用有理論根據的教學方法來上課了。

大四時下定決心要走華語教學的路,因此選修了教育學程,才了解到雖然「教育」是門大家都懂的學問,也許隨便在路上問一個人都能對此發表個人看法,實際走進教學現場後,才會體會這是需要非常多的智慧和修養才能稍加掌握的藝術。

幾年後我到了美國,第一次站在教室裡面對完全不會說中文的學生,我才意識到自己真的成為一位老師了!雖然非常緊張,腦中的教案一片空白,還惦記著其他老師可能在門外聽課,而且台下和我年紀相當(或是比我大)的學生個個都盯著我,只好發揮自己一貫地笑容,故做鎮定地完成了我的第一堂課。開始的時候跟著教案走,慢慢地我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變換教學內容,到最後已經可以使用自己的風格上課,都是在密集的訓練中慢慢培養出來的。

想像一下教室裡坐滿了學生的樣子

那年夏天我成長了很多,無論是和學生的互動、同事的共同備課和師生的相處之道,都給我這位菜鳥老師上了很重要的一課,原來教學不只是理論和經驗而已,還需要源源不絕的自信和創意!

我想起了從前修課和寫論文時所學的理論,無論是語言學、第二語言教學法或是教育學等,有非常多內容都建立在過於理想的情境中,例如上課使用翻譯的方式教學(文法翻譯法)、讓學生藉由模仿老師的動作學習(TPR)、只使用外語上課(聽說教學法)等,這些方法都個有優劣,也隨著時代不斷地在改進當中,但最重要的是老師如何把這些方法巧妙地融入在課堂中、甚至整個課程設計中,你會發現老師也跟學生一樣,需要不斷思考和創新才能進步的。

我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語用學和遠距教學的領域,屬於理論和應用兼具的類型。雖然已經畢業了一年,但最近在修改要投稿成期刊的內容,所以回頭看到當時所研究的結果和設計的教學應用,還是有非常多的改善空間。雖然大家都了解語言教學應更重視互動和禮貌的用法,但落實在課堂上還是有很多困難,如教師經常受限於教材或是忽略了學生的需求等,在遠距課程方面也很容易流於師生聊天,因此要是能設計一些更深入的問題討論或是情境對話等,再慢慢引導合適的用法,才能讓課堂的語言有系統地活起來!

說了這麼多,好像還是很空泛,下面放一張之前使用台灣電視劇「兩個爸爸」作為教學內容的示範:

教學投影片

若能先給學生具體的情境,讓他們觀察真實情境(電視劇)中的表達方式,再給予結構、然後自行變化,最後在課堂上產出所學。學生說完之後,老師根據學生的聲調、發音、用詞還有適切程度給予評價,最後再轉換不同的情境練習。

提供不同情境練習

我讓住在台灣的學生想像出門時先生亂停車,要如何用中文跟先生溝通(學生是日本人,先生是台灣人),建議他把車停好。

經過觀察電視劇的內容和反覆練習之後,學生已經可以清楚地用中文表達自己對該事件的想法,所使用的字詞也不會像課本中一樣地生硬,效果非常好!

在這堂課我使用了聽說教學法、定式教學法和情境式教學法的部份理念,有了具體的輸入之後再使用定式練習,最後透過不同的情境加強禮貌策略。整堂課只有五十分鐘,但是卻能學到很多新的生詞和句型,最重要的是能了解如何在真實的情境中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
最近越來越多新的理論和教學方法,如翻轉教室和混合式教學等,非常鼓勵大家多接觸這些內容,了解其理念之後設法應用在課上,然後加以反思和分享。沒有一套理論是完全適合誰的,但是經過沈澱後的實踐,往往能達到不錯的效果,所以不要害怕嘗試新方法,勇敢發揮自己的創意,學生和老師終將有所收穫的!

最後推薦一下個人非常喜歡的網站"Chinese Hacks"還有"Hua Zhong Wen",都是中文學習者做的,裡面有很多新奇的點子,大家可以去逛逛~


學習者做的字卡(from Hua Zhong Wen)

留言